English

《撒旦诗篇》引起十年纠纷

1998-10-07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驻伦敦记者 张鸣 我有话说

持续了将近10年的英国与伊朗之间有关英籍作家萨曼·拉什迪的纠纷,日前终于有了化解的转机。英外交大臣库克9月24日在纽约与伊朗外长举行会谈。伊方宣布,伊政府将不再介入任何威胁拉什迪生命安全的事务,不支持悬赏刺杀拉什迪的行动。此前伊总统也在纽约表示,伊愿与世界各国改善关系,有关拉什迪的纠纷应当彻底结束。英方对伊政府的最新态度表示欢迎。英、伊两国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大使级外交关系。库克说,伊在拉什迪问题上的新立场是两国关系的一大突破,从此伊与英国甚至欧盟之间将发展更多新的建设性关系。

一部小说激怒穆斯林世界

英籍作家萨曼·拉什迪1947年6月生于印度孟买,后全家迁至巴基斯坦。14岁起他开始在英国居住,并毕业于剑桥大学。这位声称不信教的作家至今已在英国呆了37年,其作品曾获得英国国家奖。《撒旦诗篇》是他的第五部小说,由英“企鹅”出版公司于1988年9月25日初版,10年中单是英文版就卖出了100万册。

《撒旦诗篇》一书的内容,被穆斯林世界普遍认为亵渎了伊斯兰教神灵,因此该书一出版就导致伊斯兰信徒的愤怒抵制:印度政府禁止此书在本国传播;巴基斯坦发生了死伤多人的声讨拉什迪的骚乱;其他许多国家包括英国的穆斯林也都举行了抗议示威或焚书活动。据说,前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就是在电视上看到巴基斯坦骚乱的镜头后,才询问有关这部小说的情况的。当时一位旅居英国的穆斯林社会的领袖正好在德黑兰停留。当霍梅尼召见他并问到《撒旦诗篇》的作者时,此人不假思索,马上肯定地告诉霍梅尼,该书作者是“非常坏的家伙”,霍梅尼随即口授了死刑敕令。1989年2月14日,德黑兰电台新闻节目播送了这份敕令:“我谨向全世界尊敬的穆斯林同胞宣布,反对伊斯兰教和先知穆罕默德的《撒旦诗篇》的作者和所有介入此书出版的人,都被判处死刑。”

十年隐居如同囚禁犯人

几个小时后,拉什迪就被迫开始了秘密隐居生活,英伊间的大使级外交关系随即也降至代办级。10年来,拉什迪一直像囚犯一样,整日提心吊胆地处于“新苏格兰场”和英国安全署的严密护卫之下,而英纳税人每年为此要承担上百万英镑的费用。霍梅尼去世后,伊当局仍未撤销这项死刑敕令。伊的一个穆斯林极端组织还悬赏刺杀拉什迪,并在去年将赏金增加到250万美元。据说10年中已有20多名伊朗刺客因试图执行霍梅尼的敕令,而被英警方驱逐。此外,出版此书的“企鹅”出版社在敕令颁布的第一年中就接到5000多封谩骂和恐吓信。1989年9月,这家出版社在英国的4家书店被发现放有炸弹。1991年,《撒旦诗篇》日文本译者被暗杀;意大利文译者和挪威文版出版商也先后被刺受伤。1993年7月,土耳其的一家自由小报刊发了《撒旦诗篇》节选之后,该国出现暴力骚乱,导致一家旅店着火,40人丧生。

秘密隐居对拉什迪本人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居无定所,一会儿住在偏僻的乡村,一会儿迁至喧闹的城市,先后搬了30多次家。虽然自1990年后他偶尔会在公开场合露面,但保安人员总是紧随身后。他任何时候想离开居所,都被要求至少在6天之前通知警方。9月25日拉什迪在伦敦正式公开露面时,对新闻界感叹道,新的消息对他来说意味着一切,意味着自由。他说他对出版《撒旦诗篇》并不感到遗憾,也无须向谁表示道歉,但他又同时呼吁与穆斯林世界和解。

顺应时势的现实选择

事实上,拉什迪纠纷案并未因此而彻底解决。穆斯林世界、包括英国的穆斯林信徒,对英、伊之间的新协议反映不一。有人认为,尽管穆斯林不喜欢拉什迪,但10年囚犯式的生活已使他受到惩罚,现在应当向前看,将此事抛在身后了。但也有人称,许多穆斯林不会原谅拉什迪,认为他还是应当被处死。

英、伊两国政府也都清楚,最新协议缓解了对拉什迪的生命威胁,但并不意味着他的完全自由,因为霍梅尼的宗教敕令还存在,正式撤销这一敕令须得到伊朗现任宗教领袖哈梅内伊的许可。此外,根据敕令悬赏暗杀拉什迪的穆斯林极端组织至今未对政府的最新立场发表任何言论,也没有取消其巨额赏金,不能排除仍会有个别极端分子想立功请赏,而伊政府也无力控制那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敢死队员”的行动。但在反对恐怖主义问题上立场坚定的伊新政府已向英国保证,如他们得知有人策划暗杀拉什迪的阴谋,就会马上通知英国。而拉什迪在英国还将继续接受一段特别保护。就连英国航空公司也宣布,它仍将维持1993年开始实行的禁令,为了其他旅客的安全而禁止拉什迪搭乘该公司的航班。

有评论说,此事的处理体现了伊朗人处事的典型模糊做法,即霍梅尼的宗教敕令仍没被取消,但又不会被实施。据说伊政府早就想解决拉什迪纠纷问题,私下里已谈论多年。但一是内部阻力太大,二是一直找不到不失脸面地公开表明立场的途径。并且,6年前当伊政府对新闻界和英外交部非正式表示不会派人去刺杀拉什迪时,英方坚决要求伊提供书面保证,正式取消敕令和赏金,对伊方的非正式态度不予接受。而现在英方实际是认可了伊方在6年前就已表明的立场。

英、伊双方最终在这一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其关键的促成动因是伊国内政局和国际政治经济的最新发展,这里包括合作打击国际贩毒的需要。解决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与伊朗的冲突、海湾局势的变化、共同建立里海沿岸石油、天然气通道等多种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英、伊两国在拉什迪问题上都做出了顺应时势的现实选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